98婷婷狠狠成人免费视频_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欧美玲作品免费观看_99在线视频精品_女人被狂躁视频免费版

您的位置:首頁 >要聞 >

記陽新縣殘疾“土記者”張永勝:23平方公里農場就是他筆耕的田園_全球看熱訊

2023-04-07 08:09:39    來源:湖北日報

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振雄 龔雪 劉映陽 通訊員 向能來 易相志


(資料圖片)

雙腿殘疾,日行十里路;雙拐磨損,一年換兩副。

村道修好了,他騎電瓶車,每年仍拄壞一副拐杖,因為他還有田埂、堰堤、山路要走。

黃石市陽新縣有個荊頭山農場,23.8平方公里,有農田,也有魚塘、橘園,他拄拐走遍了,“踩到了每一棵草”。

不是務農,他是“土記者”,宣傳報道自己的家鄉(xiāng)25年,發(fā)稿千余篇,獲各類報刊優(yōu)秀通訊員證書40多本。

他叫張永勝,初中學歷,今年55歲了。

少年用筆,心向遠方

張永勝1968年出生,1歲多學走路,一個趔趄跌倒,雙腿再也伸不直了。

長大后才知道那叫小兒麻痹癥,因脊髓灰質炎病毒導致的急性傳染病。但那個年代,窮得揭不開鍋,父母連抱他去醫(yī)院的想法都難以實現(xiàn)。他在父親的肩頭長到15歲,初三沒讀完,就回家了,天天蜷坐在家門口,看門外人來人往,風起葉落。

兄弟三人,他老大。二弟勤學肯鉆,現(xiàn)為養(yǎng)魚大戶;三弟品學兼優(yōu),現(xiàn)為人民教師。

他酷愛文學,文學使他向往遠方。但家太窮,文化不高,鄉(xiāng)村信息也閉塞,他沒見過大型文學期刊,在《農家致富顧問》這類鄉(xiāng)村讀本上發(fā)表過小小說、小雜文。

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近日采訪,讀到他的小小說處女作《渡口》:一對父子過渡口,兒子殷勤替一健壯富人扛包,對一旁拄拐青年上不了渡船視而不見。船要開了,他喊快開快開。父親默默下船,把殘疾青年背上船。兒子滿臉詫異。父親告訴兒子,媚俗收獲嫌棄,濟弱收獲感恩。全文378字,寫得活靈活現(xiàn)。那年,他21歲。

“這類短文發(fā)表了100多篇,但越寫越苦悶?!彼f。

20多歲,憧憬美好,最美好的莫過于愛情,但他沒有。

26歲結婚,妻子有智力障礙。兒子也因先天殘疾,長到4歲不幸離世。妻子也被娘家人接走了。

他繼續(xù)向往遠方,天天等郵遞員,報刊是他的唯一寄托。1997年創(chuàng)刊的《楚天都市報》使他大開眼界,“新聞還可以這樣寫,我也可以寫啊?!彼麙暝胝酒饋?,走路,這就拄上了雙拐,“我要去采訪,我要告訴遠方,我的鄉(xiāng)親也感人至深?!?/p>

中年用心,筆耕家鄉(xiāng)

荊頭山農場1958年成立,先是軍墾農場,1998年劃歸地方。昔日沼澤遍地,今成“柑橘之鄉(xiāng)、魚米之倉”。

武陽(武漢—陽新)高速公路施工正酣,機聲轟隆。張永勝把電瓶車緩緩停穩(wěn),取下雙拐著地拄穩(wěn),一溜身下車,他往前一躍一躍,選好場景用手機一陣連拍,“融媒新聞不拍圖片視頻,沒靈氣。”他說。

記者讀過他的新聞稿。疫情防控期間,寡雞窩大堤雖然偏僻,但與周邊鄉(xiāng)鎮(zhèn)阡陌相通,“一人哨口”志愿者鄒際平日夜堅守,他報道了;“秋之韻”舞蹈隊員日夜照顧85歲的太婆吳學蘭,他報道了;一家四口駕車夜墜荊頭山先峰泵站,村民包新力奮力救起,他聞訊即電記者好友,合力報道了;天津愛心人士孫會強匿名資助陽新13名貧困學子3年不輟,他和鄉(xiāng)親網尋多日終于找到,報道了;橘農怕橘價不穩(wěn),農場積極改良品種,多方調研甜橘柚銷貯兩旺,投入100萬元在先鋒山基地試種,他報道了……荊頭山有北門垴、新華、白沙湖三個社區(qū),他處處熟;農場在冊職工1787人,都跟他熟。

記者也看過他拍的視頻,他拄著拐,畫面不便切換,但他角度精當、瞬間捕捉迅速,想到他克服的困難,令人感嘆。

25年風雨無阻,25年拄拐下地上山,荊頭山23.8平方公里就是他筆耕的田園,“中年才發(fā)現(xiàn),少時向往的遠方,就是這片田。”

鄉(xiāng)親們以前同情他,如今信賴他,大事小事跟他聊,他在家里開了間小賣部和棋牌室,村鄰來了自己燒水,還帶來茶葉。

農場黨委書記駱名勛說:“他寫的報道我都看,他是我們的名人?!?021年駱名勛一上任,就聘張永勝為宣傳報道員,月薪保底500元,再按發(fā)稿量發(fā)月獎,他榮獲省市縣委宣傳部及各媒體“優(yōu)秀通訊員”稱號還有大獎。他每月僅靠寫稿,就有3000多元。

他又結婚了,妻子小他6歲。他們先已生了個兒子,2017年他49歲,妻子43歲,響應二胎政策又生了個女兒,喜瞇了。

關鍵詞:

相關閱讀